卵巢激素分泌的周期性变化导致月经的形成。随着卵巢E2和P分泌水平的周期性变化,子宫内膜也呈相应的周期性增值、分泌和脱落,即子宫周期,每月出血一次,称为月经。月经周期平均为28天,每次约3-5天,月经血量约30-80毫升。排卵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5天左右,LH分泌高峰导致卵泡排卵。
卵泡期——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1-14天,这一时期的子宫内膜表现为月经期和增生期。卵泡期开始时,子宫内膜剥落出血,正值月经期(约第1-5天),此时血液中的E2、P均处于低水平。E2、FSHP分泌腺垂体、LH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,血液中GnRH、FSH、LH释放量逐渐增加,促进卵泡发育,随后血液中E2逐渐增加。
大约在月经周期的第8-14天,卵巢中只有一个卵泡生长迅速,其余的卵泡逐渐退化,成熟卵泡分泌的E2进一步增加,子宫内膜在E2作用下的增生期发生变化。此时,由于E2的正反馈,E2明显上升到排卵前一天(第14天),E2上升到一个高峰。由于E2的正反馈,下丘脑分泌GnRH和腺垂体分泌FSH、LH也显著增加,从而形成LH高峰。排卵发生在LH达到顶峰12小时后。
黄体期——相当于月经周期的第15-28天。这一时期子宫内膜表现为分泌期。排卵后,产生的黄体产生大量的E2和P,大约在月经周期的第19-25天,E2升至第二高峰。如果卵子受精,妊娠黄体继续分泌E2和P。如果不受精,E2第二高峰的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腺垂体,FSH、LH分泌显著减少,使黄体在月经周期的第25天自动退化,此时血液中E2、PP明显减少。到月经期第28天,E2、P降到最低水平,子宫内膜缺乏E2、P支持,子宫内膜脱落出血,进入下一个月经周期。
总之,月经周期的产生是下丘脑-腺垂体-卵巢轴功能系统激素相互作用和调节的结果。
在卵泡期,E2的分泌形成了一个高峰,对FSH和LH的分泌起着积极的反馈作用。此时,血E2、FSH、LH均显著增加。
E2和P分泌在黄体期形成的第二个高峰,对FSH和LH的分泌有负面反馈,此时,E2、而FSH则增加了P、LH减低。
正负反馈导致血中E2、P、FSH、LH浓度在不同时期波动显著。即使在同一时期,参考值的上下限也可以相差10倍以上,不同时期的上下限可以相差20倍以上。
医院医生
更多